您当前的位置:米兰(中国) 企业文化 工投文苑

“打包”也是一种文化

发布时间:2017-06-13 阅读量:

□ 卢同根

酒店就餐提倡“光盘行动”贵在持之以恒,而顾客把没吃完的食物“打包”带走也是一种文化。

有这样一则故事:一次,一位著名的企业老总去谈一笔业务。午餐时,便在酒店点了几道家常菜。吃饭中途,服务生端上一道特色菜,老总礼貌地说:“谢谢,我们不需要菜了。”服务生解释说:“这道菜是酒店免费赠送的。”老总依然笑着回答:“免费赠送我们也不要了,吃不了,很浪费。”但是,酒店最终还是将菜留下了。饭毕,老总将这道菜打了包。回公司途中,他让司机将车子开得很慢,好像在寻找什么。正在随行人员纳闷时,老总让车子停了下来,拿起打包的食物,下车走到一位乞丐前,双手递了过去。

什么是文化?这就是文化。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。

近年有调查表明,全国一年光倒掉剩饭高达600亿元,“餐桌浪费”触目惊心。现在把吃不了的饭菜“打包”带回家,已逐渐成为都市人一种新时尚,为我们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积累了细节因素,益处多多,值得效仿。

“打包”减少了餐桌浪费。以往无论是个人请客还是公款招待,人们普遍耻于“打包”,认为丢面子,并没有多考虑自己花钱的功效性,而事后又多感到惋惜。面子是公认的,只要我们也公认了“打包”,就不存在丢不丢面子的问题了。

“打包”增强了节约意识。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。“打包”既避免浪费又促进环保,但需要顾客与商家协调配合,让其逐渐变成我们生活的一种惯性。所有餐饮店都应倡议,挂起节约提示牌,提醒顾客“按量取食,剩余打包。”

“打包”提升了经营理念。节俭就会昌盛,淫佚享乐就会败亡。顾客把吃不了的食物“打包”带回家,从一定层面上减轻了商家经营负荷。针对人们羞于“打包”的面子,商家主动帮忙要比强制提醒亲切的多,这样既照顾了顾客心理又提升了服务形象。

“打包”反映了个人修养。君子以俭德辟难。我们在饭店就餐,学会“打包”,并不是一种“小气”,而是一种“大度”。如何才能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,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一面镜子。提高个人修养,杜绝“餐桌浪费”,“打包”不仅是一种习惯,更是一种文化。